农历七月,是我国民俗传说中的“鬼月”。
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,阎王便会打开地狱之门,放出众鬼,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关上地门。我们已故的祖先可以借机回家团聚,但其他孤魂野鬼也纷纷出动,游荡人间,所以人们称七月为“鬼月”。
为了让阴阳两界的人鬼都平安,我国自古以来,便有在七月祭祀历代宗亲,以及普渡亡魂的习俗。尤其是七月十五这天(今年为8月25日),是“鬼节”的正日,民间往往会举行献祭先祖、普渡众鬼、在路旁给孤魂烧冥纸、放河灯、敬“好兄弟”等活动。
正是由于农历七月与鬼、与阴间有关,所以俗信通常认为这个月是不吉的月份,既不宜嫁娶,也不宜搬家。
鬼节,又称中元节,俗称七月半。中元节这个名称,大概来源于道教。道教认为,七月十五为“三官大帝”之一地官的圣诞日。地官的神职是“赦罪”和消除“冤愆”,故每逢这一天,太乙救苦天尊广开宏恩,大赦地狱,由地官负责赦罪解愆,鬼门大开而慧法普施。
在各地道教宫观内,这一天通常白天要做“中元地官”的祈福迎祥道场,晚上则要搭台献供,高功法师踏罡步斗,焚表化疏,掐诀念咒,诵经为广大亡魂超度。
(获取更多内容,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古今神秘文化)
而在佛教中,农历七月十五则为“盂兰盆节”,又为“佛欢喜日”、“僧自恣日”。汉传佛教地区根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,在这一天举行佛事超度历代祖先,称为盂兰盆会。
据经中讲,佛陀大弟子目犍连的母亲因生前造恶业,坠入地狱,目犍连不忍其母受倒悬之苦,问法于佛,佛告诉目犍连,应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,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,可令其母乃至七世父母脱离苦难。后世由此演变为盂兰盆供与盂兰盆节。通过打斋供僧,以此功德回向,祈愿现世父母消灾延寿、七世父母脱离恶道。
不过,七月十五对佛教而言,还有着更加丰富的意涵。这一天还是佛教的“僧自恣日”、“佛欢喜日”。
这一节日源于佛陀在世时,制定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,为僧众们的安居日。在此期间,僧众不得外出行化,须聚集一处,收摄身心,严持戒律,同修互策,名为“结夏安居”。
而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,即七月十五,僧众要举行“自恣法”——于大众中,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,请其他僧众举示过犯,以忆罪发露悔过,回复清净。所以这一天被称为“僧自恣日”。
十方诸佛因见僧众通过安居精进修行圆满,发露忏悔,转迷成悟,以至修成圣果,心生欢喜,故这一天又被称为“佛欢喜日”。
因此,七月十五对佛教而言,尽管仍跟“鬼”有关,在古代也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之一,但由于《佛说盂兰盆经》主要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僧众,多做善事,并提倡孝道,且七月十五还是“佛欢喜日”,故佛教有观点认为,农历七月是僧俗信众孝亲报恩、祈福修善的“报恩月”、“孝道月”,是“吉祥月”,而非“不吉月”!
相较而言,佛教的观点显然要更“正能量”一些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我们是否要淡化农历七月、七月十五的“鬼文化”色彩,变革延续上千年的“鬼节”民俗传统,甚至将之改为“感恩节”?
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