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(1130-1200年),字元晦、仲晦,号晦庵、晦翁,世称朱文公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儒学集大成者。钱穆在《朱子新学案》中说:“在中国历史上,前古有孔子,近古有朱子,此两人,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,留下莫大影响。旷观全史,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。”
朱熹出生前就有异象,天降喜火,这也是朱熹名字由来。
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朱熹之父朱松为避兵乱,从福建政和县买舟携眷到了今天三明市尤溪县,寄居城南郑安道的馆舍(今南溪书院)。同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,朱熹在此出生。
朱熹对镜写真自画像石碑拓片
朱熹对镜写真自画像石碑拓片,原碑高93厘米,宽50厘米,中心有一直径32厘米的圆圈,圈内就是朱熹对镜的自画像。这是1190年朱子61岁时自感苍老憔悴,赴任漳州知州前对镜写真,题词自警。画像是一幅半身写生图,两手插入袖中,拱于胸前,面部慈祥微笑,须发及右颊七颗北斗痣都很清晰。碑上部阴刻有朱子亲笔行书“自警词”:“从容乎礼法之场,沉潜乎仁义之府,是予盖将有意焉,而力莫能舆也。佩先师之格言,奉前烈之遗矩,惟闇然而日修,或庶几乎斯语。”题词之后则是:“绍熙元年孟春良日,熹对镜写真,题以自警。”
此外还有明代画家郭诩的《文公先生像》:
出版于清雍正二年(1724)朱玉的《朱子文集大全类编》里也有朱熹图像:
明李默编《紫阳文公先生年谱》卷首“文公先生六十一像”:
可见,朱熹面有七痣,当属无疑,至于是不是文曲星下凡就见仁见智了。